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
25、《有的人》教案
巢湖市柘皋中心学校 赵卫
教学目标
1、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,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。
2、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。
3、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,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。
教学方法和要求
1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。
2、通过读,理解诗的深刻哲理。
3、把较难懂的内容(第三、第六、第七节)讲清楚,讲透彻。
教学重点
1、理解对比的写法。
2、体会用诗讲道理。
教学难点
理解本文对比和照应的运用。
课时安排和教具使用
1课时 班班通设备和自制课件
教学过程和内容
一、、凝练、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,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,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。
二、作家简介和写作背景
臧克家,生于1905年,是我国\''五四\''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,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。
1949年全国解放后,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。10月19日,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,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、思想家和文学家。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,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,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。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,百感交集,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《有的人》这首短诗,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。
三、解题
“有的人”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:即作者歌颂、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,作者揭露、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。联系诗的副标题,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、赞美为主旋律的。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,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,在鲜明的对比中,抒发作者的感情。
四、初读诗歌,整体感知
1?听读课文,扫清字词障碍 。(播放朗读视频)
2?激疑和回答:找出文中能体现纪念鲁迅的诗句。
学生作答,教师点评。
五、品读诗歌,理解内容。
1?“有的人活着/他已经死了;/有的人死了/他还活着。”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“活”字和两个 “死”字的不同含义。
(“有的人活着/他已经死了”,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,它们徒具形骸,虽生犹死,生命毫无价值;“有的人死了/他还活着”,指的是一生为人民,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,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,但他们的思想、精神永驻人间。)
(第一个 “活”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,第一个 “死”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,第二个 \''死\''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;第二个 \''活\''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。)
2?这首诗分几部分?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
(三部分: 第1节是第一部分;第2、3、4节是第二部分;第5、6、7节是第三部分。)
(第一部分,作者开门见山,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,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,即: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,死后人民怀念他,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,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。
第二部分,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,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。
第三部分,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,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。)
小结:从以上分析中,我们能够看出: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,二、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,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。
3?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?有什么作用?
(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,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,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:
①生死价值的对比。
第l小节中,前一个\''活着\''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,\''死了\''是指其精神已死。后一个\''死了\''是指人已离开人世,\''活着\''是指其精神不死。反动统治者\''活着\'',不过是行尸走肉,毫无价值;革命者 \''死了\'',却虽死犹生,精神永存。
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。
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:A?骑在人民头上,作威作福;B?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,妄想\''流芳万世\'';C?残害人民,养肥自己。
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:A?\''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\'';B?\''情愿作野草,等着地下的火烧\'',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。C?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。
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。
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:A?\''把他摔垮\'',即打倒、推翻之。B?\''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\'',即被人民忘记,被人民唾弃。C?\''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\'',即身败名裂、遗臭万年。
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:A?\''永远记住他\'';B?\''到处是青青的野草\'',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,被延续;C?\''把他抬举得很高,很高\'',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,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。
通过以上3种对比,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,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,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。)
六、精读诗歌,体会感情
1、思考:作者对两类人分别有什么样的感情?你认为具体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?
2、小组合作朗读要求:⑴用“/”给诗歌划分节奏,并用“.”标出重音。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。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。
七、教学小结
八、布置作业
1.背诵这首诗。
2.完成《基训》(1.2)
2016年9月16日
本站免费提供《有的人》公开课教案设计资源,《有的人》公开课教案设计的版权归其合法拥有者所有,特此声明。